杨柳依依,水墨袅袅,两种风物,一实一虚,却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缠绵交织,化作一缕挥之不去的文化乡愁。
早春二月,柳条便抽出嫩芽,在料峭寒风中摇曳出一派柔情。
△中国美协会员 高秋建《春风柳上归》
△中国美协会员 高秋建《雨里闻歌唱杨柳》
△中国美协会员 高秋建《柳岸垂丝拂水柔》
古人送别,总爱折柳相赠,盖因“柳”与“留”谐音,柔软的枝条恰似挽留不舍的手。在王维笔下,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”,柳色成了离愁的底色;在柳永词中,“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,柳枝又成了相思的见证。
杨柳的依依之情,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,成为中国人情感表达的经典意象。
△中国美协会员 李辉《疏柳》
当一团浓墨落在宣纸上,渐渐晕染开来,化作了远山与近水,杨柳入画,便成了水墨的点睛之笔。
艺术家们用墨线勾勒柳条的柔美,用淡墨渲染柳叶的轻盈,那袅袅升腾的墨韵,恰似画家胸中逸气的流淌,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外化,使杨柳在水墨世界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。
△中国美协会员 冯利娟《柳绿更带朝烟》
△中国美协会员 冯丽娟《柳絮飞》
河边与池畔,杨柳在春风中轻轻摇曳,天然就成了一幅春色撩人的水墨画,柳枝是细腻的墨线,倒影是晕染的墨色,整个画面虚实相生,气韵流动,那依依之情与袅袅之韵,瞬间在人们心中交织成永恒的风景。
杨柳之情依依婉转,水墨之韵袅袅娜娜,它们穿越时空,带着缱绻的情愫和淋漓的墨意,诉说着中国人对自然、对艺术、对生命最深沉的理解与眷恋。